草本威爾剛免費送瑪卡-美國直送免運費
草本威而鋼免費送瑪卡1瓶

第十五經絡胰臟經脈腧穴

第十五經絡胰臟經脈腧穴

作者:涿州市五絕指針療法研究所  張寶增  張劍鋒

(注:此文已在《中國保健營養》雜誌上發表)

    在中醫基礎理論之臟腑中,胰臟始終是一個缺位,在經脈之中,也是一個空白;但胰臟做為一個實體,終究有它應有的位置及歸屬。2007年11月,發表在《中國醫療前沿》雜誌上的《論胰臟及胰臟經脈》中對胰臟經脈是這樣論述的:

    “胰臟的經脈循行部位:根據胰臟在體內的位置與脊柱緊密相連的關係,其經脈起始部位當在後背脊骨之中,其循行的路線,則為沿督脈向兩側旁開半寸,也就相當於已發現上千年的華佗夾脊穴位置,與體前夾任脈而行的腎經路線前後相對。

    胰臟經脈之氣充盈在整個脊柱之內,經氣分佈到各個錐體,這就形成了各個錐體間的腧穴點,從頸1椎至腰5椎,兩側共計四十八穴,其穴位名稱暫時仍按頸1、頸2、胸1、胸2等等而定。向上的經氣沿頸向巔頂部散佈,向下的經氣由骶椎向下肢散佈,橫向的經氣由胸椎向肩、上肢部散佈。”

    多年來,人們運用各種針法或手法或拔罐或刮痧等技術,選取“華佗夾脊穴”做為奇穴治療多種疾病,都有著很好的療效,可是,“華佗夾脊穴”上下左右幾十個穴位點,在治療疾病時,到底用的哪一個或哪幾個穴位點、還是全都用上了呢?大多數人沒說清楚,“華佗夾脊穴”的哪個穴位點到底有什麼主治作用更是少有人說,而且大多數人是說選取症狀或壓疼較明顯的部位穴位治療,照這樣的說法,哪裡是選取的“華佗夾脊穴”,純粹是在運用“阿是穴”了。

    例如:《包頭醫學院學報》1997年第04期《穴位注射華佗夾脊穴治療腰背痛180例》論述:“取華佗夾脊穴,腰痛取4穴,背痛取4穴,腰背痛取6穴。取穴時儘量選壓痛明顯部位的穴位。”

    又如:《針灸臨床雜誌》1999年第03期《華佗夾脊穴在臨床上的應用》論述:“病史:半月前因外傷至T5-8處疼痛,近日因工作勞累,漸覺痛由胸椎向前放射,逐漸加重。咳嗽、深呼吸、噴嚏疼痛加劇。查體:T5-8棘突及肋間隙有明顯局部壓痛及放射痛。X線片報告T5-8無異常。診斷:肋間神經痛。治療:取T5-8夾脊穴,陽陵泉穴,”

    再如:《中國針灸》2004年第S1期《提捏華佗夾脊穴為主治療感冒52例》論述:“治療方法2.1風寒型 讓病人伏臥于治療床上,儘量放鬆,醫者站在患者的左側,在病人的背部塗勻滑石粉,從能部開始向上提捏至大椎穴,一般反復做十幾次即可,然後用手指腹壓肺俞、脆俞、腎俞(每穴點壓10次),完畢後用TDP燈照風池、風府穴20分鐘。”

    還有如:《湖北中醫雜誌》2007年第02期《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單純性肥胖的臨床觀察》述說:“治療方法治療組:取穴:華佗夾脊穴(第3胸椎至第5腰椎)。操作:穴位常規消毒,”

    又如:《河南中醫》2003年第12期《火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背痛61例》論述:“治療方法2 .1取穴:根據病痛位置,對應取華佗夾脊4~6次。”

    根據以上諸多文章所論述的取穴方法可以明顯的看出,不管是什麼針法或手法在選取“華佗夾脊穴”治療時,都是在以疼痛區域取的穴,這不就是根據“以疼為俞”理論取用的 “阿是穴”嗎。

    五絕指標療法在治療糖尿病以及各種疑難雜症的研究過程中,確定了所謂的“華佗夾脊穴”,就是中醫學的經絡空白——胰臟經脈,這也才是真正的“奇經八脈”的“奇經”;並根據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,總結出了每個穴位點都有著獨到的治療疾病作用,根據我們的研究認識,現將胰經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介紹如下:

    一、胰經腧穴的命名

    關於腧穴的命名,實際上就是給諸多穴位點明確一個專有的名稱而已,至於為什麼叫這個或那個名字說起來並不重要,但是,為什麼確定了這個名稱,也還是有一定的規則的,胰經腧穴的定名主要根據以下幾種規律:

    1、根據該穴位的主治作用而定名;如:腰4椎為“升陽”穴,胸12椎為“和中”穴。

    2、根據相鄰穴位的名稱屬性而定名;如:胸7椎與督脈的至陽穴相平相近,定為“九天”穴。

    3、根據相鄰穴位所屬的臟腑功能而定名;如:胸10椎與膀胱經的膽俞穴相平相近,定為“中正”穴。

    二、胰經腧穴的定位

    頸1椎定為閉關穴;頸2椎定為鎖喉穴;頸3椎定為醒腦穴;頸4椎定為明目穴;頸5椎定為利咽穴;頸6椎定為清風穴;頸7椎定為定喘穴;胸1椎定為安陽穴;胸2椎定為氣路穴;胸3椎定為相府穴;胸4椎定為熱結穴;胸5椎定為神明穴;胸6椎定為作強穴;胸7椎定為九天穴;胸8椎定為津泉穴;胸9椎定為上將穴;胸10椎定為中正穴;胸11椎定為清營穴;胸12椎定為和中穴;腰1椎定為溫精穴;腰2椎定為固精穴;腰3椎定為壯陽穴;腰4椎定為升陽穴;腰5椎定為髎巔穴。

    三、腧穴的主治作用

    1、穴位名稱:(頸1椎)閉關

    【作用】:清心開竅,通利機關,疏風清熱,聰耳明目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鼻塞,頭痛,咽痛,目赤腫痛,頸項強痛,肩痛不舉,頭暈,目眩,中風不語,半身不遂。

    2、穴位名稱:(頸2椎)鎖喉

    【作用】:祛風散寒,溫經通絡,開闔關竅,潤肺生津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咳痰,氣喘,胸疼,鼻塞,咽幹,嘶啞,喉鳴,梅核氣,頸筋不舒,落枕,肩疼,肢體不遂。

    3、穴位名稱:(頸3椎)醒腦

    【作用】:熄風止痙,鎮驚安神,開竅醒腦,清肺寧心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頭暈頭痛,耳聾耳鳴,兩眼昏花,頸項強直,肩臂沉疼,四肢無力,心悸氣短,嗜睡。

    4、穴位名稱:(頸4椎)明目

    【作用】:疏風通絡,驅風散熱,明目養神,開竅醒腦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眉棱骨疼,視物不清,迎風流淚,頸肩疼痛,後背沉緊,上肢不抬,手指麻木,活動障礙。

    5、穴位名稱:(頸5椎)利咽

    【作用】:疏風清熱,養陰生津,調理筋脈,滑利關節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咽喉腫痛,咽幹口渴,頭暈目眩,頸項僵硬,落枕,肩臂疼麻。

    6、穴位名稱:(頸6椎)清風

    【作用】:熄風止痙,鎮驚安神,疏風通絡,聰耳明目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畏寒怕冷,迎風流淚,視物模糊,口幹鼻燥,頭痛頭暈,肩臂酸疼,肢體麻木。

    7、穴位名稱:(頸7椎)定喘穴

    【作用】:解表清熱,疏風散寒,熄風止痙,肅肺寧心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自汗盜汗,畏寒怕冷,感冒,目赤腫痛,頭項強痛,咳喘,胸悶氣短,驚悸,肩臂疼痛。

    8、穴位名稱:(胸1椎)安陽

    【作用】:宣肺解表,鎮驚安神,疏調筋骨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發熱,咳嗽,頭痛,鼻塞,脊強,骨痛,肩、腰、骶、膝關節痛。

    9、穴位名稱:(胸2椎)氣路

    【作用】:宣肺解表,熄風止痙,疏風清熱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傷風,咳嗽,發熱,頭痛,項強,胸背痛。

    10、穴位名稱:(胸3椎)相府

    【作用】:祛風退熱,寧心鎮痙,養陰清熱,調理肺氣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發熱,咳嗽,咳血,盜汗,鼻塞,氣喘,毛髮脫落,脊背強痛。

    11、穴位名稱:(胸4椎)熱結

    【作用】:養心安神,熄風止痙,清熱通絡,寬胸理氣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心痛,心悸,咳嗽,胸悶,風火牙痛。

    12、穴位名稱:(胸5椎)神明

    【作用】:養心安神,熄風止痙,清熱通絡,理氣止痛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心痛,心悸,胸悶,氣短,咳嗽,失眠,健忘,夢遺,盜汗,脊背強痛。

    13、穴位名稱:(胸6椎)作強

    【作用】:清熱解毒,滋陰壯陽,補腎益氣,利水消腫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遺尿,小便不利,水腫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白帶,耳聾,耳鳴,咳嗽,氣喘,腰痛,骨病,脊背強痛。

    14、穴位名稱:(胸7椎)九天

    【作用】:清熱利濕,健脾養胰,寬胸降逆,調氣補虛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胃脘痛,呃逆,噯氣,便血,咳嗽,氣喘,咽幹口渴,骨蒸盜汗,胸脅脹痛,背痛。

    15、穴位名稱:(胸8椎)津泉

    【作用】:止痙熄風,健脾和胃,養胰生津,清熱利水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腰背疼痛,多食善饑,後心沉緊,頭昏腦脹,視物模糊,肌肉酸楚,四肢無力,懶言少語,胸腹燥熱,咽幹口渴。

    16、穴位名稱:(胸9椎)上將

    【作用】:疏肝理氣,止痙熄風,養血明目,健脾養胰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脅肋疼痛,黃疸,脊背痛,胃痛,視物模糊,口乾舌燥。

    17、穴位名稱:(胸10椎)中正

    【作用】:健脾利濕,益腎強脊,疏肝利膽,理氣解鬱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黃疸,嘔吐,口苦,腹脹滿,脅痛,潮熱,腰脊強痛。

    18、穴位名稱:(胸11椎)清營

    【作用】:健脾利濕,益腎強脊,養胰生津,益氣和中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黃疸,嘔吐,腹脹,泄瀉,痢疾,水腫,口苦,咽幹,嘶啞。

    19、穴位名稱:(胸12椎)和中

    【作用】:溫補脾腎,強壯腰脊,健脾和胃,滋陰生津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肩胛疼痛,腰脊強痛,腹痛,胸腹滿悶,飲食無味,小便黃赤,便秘。

    20、穴位名稱:(腰1椎)溫精

    【作用】:溫補脾腎,強壯腰脊,通利三焦,疏調水道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水腫,小便不利,腹脹,腸鳴,泄瀉,腰腿疼痛,膝關節疼。

    21、穴位名稱:(腰2椎)固精

    【作用】:強壯腰膝,固精止帶,補腎益氣,利水消腫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小便不利,水腫遺精,陽痿早洩,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中風偏癱,腰腿疼痛,骨病。

    22、穴位名稱:(腰3椎)壯陽

    【作用】:強腰補腎,調經通絡,消腫利水,固精止帶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遺精,陽痿,腰骶痛,下肢痿痹。

    23、穴位名稱:(腰4椎)升陽

    【作用】:壯陽補腎,調經通絡,通腸利腑,滲水利濕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腹脹,泄瀉,便秘,月經不調,遺精,陽痿,腰痛,腿疼,關節不利,下肢痿痹,腳後跟疼。

    24、穴位名稱:(腰5椎)髎巔

    【作用】:強腰補腎,溫經通絡,通調水道,舒筋活血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遺精,陽痿,小便頻數或不利,腰腿疼痛,下肢麻木。

    附:胰俞穴和胰島穴

    穴位名稱:胰俞 (補入經穴)

    【定位】:在背部,第八胸推棘突下,旁開1.5寸

    【作用】:疏肝利膽,活血化淤,養胰健脾,調和腸胃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胃脘痛,呃逆,口苦咽幹,大便不調,多飲多尿,消食,盜汗遺精,肢體無力,肌肉酸楚。

    【歸經】:足太陽膀胱經穴

    穴位名稱:胰島(補入經穴)

    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第八胸椎棘突下,旁開3寸

    【作用】:清熱利濕,養胰生津,通利腸道,滋陰助陽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:口乾舌燥,多飲多尿,視物模糊,肢體消瘦,脊背沉痛,腰膝酸軟,皮膚粗糙,面黃肌瘦。

    【歸經】:足太陽膀胱經穴

    說明:本文所論穴位的主治作用,是五絕指標療法臨床治療實踐經驗的總結,是否適宜其它技術的有效治療,有待考證。

    附:胰臟經脈腧穴圖
胰經絡1胰經絡2




文章出自: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tympacbg/article.php?entryid=633430草本威而鋼硬7天讓你想來就來
草本威爾剛美國直送免運費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草本威而鋼
    全站熱搜

    scottdarr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